交通是發展動脈,也是民生紐帶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我國已構建總規模超600萬公里的綜合立體交通網,高鐵、高速、快遞網絡規模穩居世界第一,公路新增29萬公里,高鐵里程突破1萬公里,復興號通達全國;C919投入商飛,民航機場新增22個,客流量創新高。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,在此期間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,在服務支撐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鐵路網縱橫延伸,運營里程跨越式增長,鐵路使日行千里成為現實。截至2024年底,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6.2萬公里,“八縱八橫”高鐵主框架基本成型,全國19個主要城市群全部實現了高鐵連通。蘭渝鐵路引來的不僅是列車,更是打通貧困壁壘的“脫貧之路”;銀西高鐵運送的不僅是黃土高原的特產,更是播撒在東西部之間的“文化種子”。再看廣深港高鐵春運期間361萬人次的跨境流動,中老鐵路54%的客流增長——這些跳動的數字,無不昭示著鐵路作為經濟動脈的強大能量,不僅實現了單純的地理連接,更加成為促進區域經濟融合的關鍵力量,重塑了國家發展的地理格局。
運輸服務質量不斷提升,鐵路運輸效率顯著提高。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開行覆蓋全部31個省份,動車組平均每天接送旅客近1000萬,車站的旅客無時無刻不是摩肩接踵,但進出站標識一目了然,安檢通道規范條理,一列列火車交錯駛離,人群依舊井然有序。12306系統單日售票2162.6萬張,候補購票75.2%的兌現率,即使開票無法成功搶到,候補隊列也是旅客信賴的購票之路。優化購票信息預填服務,推出學生、務工人員預約購票服務專區,因為上學上班無法準時搶票的人們,擁有他們的專屬搶票“小助手”。
從追趕到領跑,持續不斷技術攻關,鐵路科技創新造福千萬家。曾幾何時,進站上車需要經歷“取票、驗票、檢票”的繁瑣流程;而今天,電子客票讓人手一張“紙片”的時代成為歷史,智能引導和人臉識別讓“無感通關”成為常態,帶娃的家庭、行李多的旅客再也不用手忙腳亂,大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體驗。外地務工的創業者將家鄉的鮮活特產通過高鐵快運發往全國,依托基于北斗的精準調度和控溫技術,他的貨物得以“鮮速達”,打開了致富新銷路。而CR450動車組的亮相則標志著高鐵速度的新突破,使得北京至上海的旅行時間縮短至2.5小時,成都至重慶僅需50分鐘,不僅座椅“瘦身”,車廂噪音也倍減,旅客在車廂內基本察覺不到列車的移動,輕松舒適地到達目的地。
從“十四五”收官的歷史節點回顧,中國鐵路交出的不僅是運力提升的技術答卷,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。未來,中國鐵路也定會錨定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戰略的目標,創造鐵路建設新的發展成果,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為“中國速度”建設注入澎湃動能。(文一然)
編輯:錢江